摘要: 关于医学遗传学的几个名词解释1、医学遗传学(medicalgenetics)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而医学遗传学的理 ...
关于医学遗传学的几个名词解释1、医学遗传学(medical genetics)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而医学遗传学的理论和实践又丰富和发展了遗传学。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探讨人类正常性状与病理性状(trait,或character特征)的遗传现象及其物质基础。而医学遗传学则主要研究人类(包括个体和群体)病理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物质基础。医学遗传学通过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提供诊断、预防和治疗遗传病和与遗传有关疾病的科学根据及手段,从而对改善人类健康素质作出贡献。 补充:医学遗传学不仅与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组织胚胎学、卫生学等基础医学密切有关,而且已经渗入各临床学科之中。研究临床各种遗传病的诊断、产前诊断、预防、遗传咨询和治疗的学科称为临床遗传学(clinical genetics)。 医学遗传学主要由人类细胞遗传学(human cytogenetics)和人类生化遗传学(human biochemical genetics)组成。它们分别用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人类正常及变异性状的物质基础。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是生化遗传学的发展和继续;分子细胞遗传学(molecular cytogenetics)则是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结合的产物。它们互相补充,甚至正融为一体,使人们能从基因水平提示各种遗传病的本质,从而不断完善基因诊断、预防以至治疗遗传病的措施。 2、TSG=tumor suppressor gene 与原癌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生长相反,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细胞内的另一类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的产物能抑制细胞的生长。若其功能丧失则可能促进细胞的肿瘤性转化。由此看来,肿瘤的发生可能是癌基因的激活与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了解最多的两种肿瘤抑制基因是Rb基因和P53基因。它们的产物都是以转录调节因子的方式控制细胞生长的核蛋白。其它肿瘤抑制基因还有神经纤维瘤病-1基因、结肠腺瘤性息肉基因、结肠癌丢失基因和Wilms瘤-1等。 Rb基因随着对一种少见的儿童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研究而最早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Rb基因的纯合子性的丢失见于所有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及部分骨肉瘤、乳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Rb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3q14,编码一种核结合蛋白质(P105-Rb)。它在细胞核中以活化的脱磷酸化和失活的磷酸化的形式存在。活化的Rb蛋白对于细胞从G0/G1期进入S期有抑制作用。当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分裂时,Rb 蛋白被磷酸化失活,使细胞进入S期。当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时,失活的(磷酸化的)Rb蛋白通过脱磷酸化再生使子细胞处于G1期或G0的静止状态。如果由于点突变或13q14的丢失而使Rb基因失活,则Rb蛋白的表达就会出现异常,细胞就可能持续地处于增殖期,并可能由此恶变。 p53基因定位于17号染色体。正常的p53蛋白(野生型)存在于核内,在脱磷酸化时活化,有阻碍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的作用。在部分结肠癌、肺癌、乳腺癌和胰腺癌等均发现有p53基因的点突变或丢失,从而引起异常的p53蛋白表达,而丧失其生长抑制功能,从而导致细胞增生和恶变。近来还发现某些DNA病毒,例如HPV和SV-40,其致癌作用是通过它们的癌蛋白与活化的Rb蛋白或p53蛋白结合并中和其生长抑制功能而实现的。 3、动态突变: 在研究与人类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时,在患者基因的编码序列中,或是编码序列两侧的序列中发现某个密码子的拷贝数目远远多于正常个体的拷贝数。换句话说,患者基因中某种三核苷酸的重复拷贝数急剧增加,这种突变导致了疾病的发生。这种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增加,不仅可发生在上代的生殖细胞中而遗传给下一代,而且在当代的体细胞中也可发生,并同样具有表型效应。除此之外,一个个体的不同类型细胞或同一类型的不同细胞中,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也可以是不同的。重复拷贝数改变后的基因的可突变性(mutability),将不同于拷贝数改变前的基因。这不同于以往发现的基因突变。过去观察到的基因突变体仍然有着与其上代相同的突变率,突变率是很低的,而且变动是很小的。比如,编码血纤维原肽(400个氨基酸组成)的基因的突变率,估计是每20万年改变一个氨基酸,这些突变可说是“静止的”。由于三核苷酸扩增突变不同于此,所以称之为动态突变(dynamic mutation)。动态突变也可称为基因组不稳定性(genomic instability)。 补充: 动态突变最初是在与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基因中发现的。在动态突变与疾病相关的研究中,发现扩增的重复序列是不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往往倾向于增加几个重复拷贝;重复拷贝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发病年龄越小,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早现(anticipation)。不仅是与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中有三核苷酸拷贝数扩增,在一些与发育有关的基因中同样也有此现象。例如,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多趾相关的HOXDl3蛋白的N端,丙氨酸的重复数从正常的15个增加到22个以上。研究过的三个家系中分别为22、23和25个,但编码的密码子可以是GCG、GCA、GCT和GCC。三核苷酸扩增突变与基因的显隐性也有关系,但其机制仍不清楚。如上面提到的人类的眼咽肌营养不良症(OPMD)基因是位于14 q11,当编码N端多聚丙氨酸的密码子GCG从正常的6份拷贝增加到8~13份拷贝时,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是,当(GCG)7/(GCG)7纯合子时,则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GCG)7/(GCG)9杂合子则症状特别严重。(GCG)7在人群中约占2%。 4、血红蛋白病: 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opathy)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或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所引起的一组遗传性血液病。临床可表现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或因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增高或减低而引起组织缺氧或代偿性红细胞增多所致紫绀。 http://www.jkonline.cn/rescenter/disease/detail.php?id=1079 肿瘤综合治疗的手段?“国医”抗癌新理念 、癌症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治疗不能只从局部出发。 在全国第三届中医肿瘤学术会议上“国医抗癌新理念”论文赢得与会专家的普遍赞誉 我们常常见到,切除了乳腺癌,癌细胞转移到肺、骨等处;切除了左肺癌,癌细胞转移到胸膜并发胸水或转移到骨、肝等;切除了胃癌、肠癌,又转移到肝脏、腹腔淋巴等;放疗使瘤体缩小的同时,癌细胞又转移到其它的脏器。为什么呢?残解了肢体却治不了癌,可见,癌症的本质不是我们肉眼所见到的某器官的局部病变问题,而属于全身性疾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全身用药,增加机体整体抗癌能力。 、既要治癌,更要保命――对中晚期病人不宜进行大剂量放疗、化疗。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不科学、不恰当的杀伤性治疗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后出现腹水、黄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疗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肠癌化疗后恶心、 呕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对晚期癌症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控制病情,"稳中求进",以便获得"长期带瘤生存"。 .控制癌症,与癌共存――"带瘤生存"。 癌症的主要特征是"复发、转移", 正是这个"复发、转移"特性才对人体构成严重的威胁,迫使机体逐渐死亡;有效地控制癌症的复发转移,属医学界的难点,同时也属抗癌治疗的重点,控制了癌细胞的复发转移也就有效地治愈了癌症。所以治疗癌症的关键不是一味地追求肿块消失,更重要的是控制癌细胞,使其不再进一步发生转移。本所研制成功的"天福星"系列抗癌药品,从整体出发,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纠正"肿瘤微环境",使癌细胞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不攻自灭"。从而使原发病灶逐渐萎缩、静止休眠、癌主(机体)共存。晚期癌症患者服用天福星后,多数患者其临床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一般状况良好,精神好转,生活自理,疼痛缓解,胸腹水减少,病灶缩小、稳定,实现 "长期带瘤生存"。 .整体观个体化、个体化中求规律是"国医"抗癌的重要法则。 辨证施治是传统医学的精髓,脱离具体患者、具体病情而谈治疗无疑是极度荒唐的,广告词语中"某某抗癌药善治各种癌症"的说法是极不负责的,也是绝对不可信的。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临床情况不同,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的病期阶段其临床情况也不同。如:同是肺癌,有些以咳嗽为主,有些以咯血为主,有些以胸痛为主,而有些则以胸水、心包积液为主。所以在治疗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制定出适合该患者目前病情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疗效。这正是“天福星”系列药品,针对不同病情选用不同药品,主药辅药配合使用的缘由所在。 如:对癌性发热、疼痛的辩证,须分清属性后,再进行对证治疗: 阴虚内热 气滞 气虚内热 血瘀 癌热 少阳证 癌痛 痰凝 阳明腑实证 …… …… (基因组学研究表明,由于基因的多态性,药酶的多态性遗传基因的特点,在药品的选用和用量、配伍等方面必须实行个体化治疗,方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减少毒副作用。) .辛开苦降、温经活络、活性抗癌、逐邪散结是配制高效"天福星"药品的秘诀。 大量实践证明,临床通常所用的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以毒攻毒、补益气血等方法用于治疗其它良性疾病真可谓"药到病除",而用来治疗癌症时却是"活而不化、软而不散、清而不解、攻毒而毒不散、补而无益"的现象,患者病情往往急转直下,一落千丈;而服用"天福星"后的患者其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病情稳定,有的还获得了"长期带瘤生存"。为什么呢?这首先要从对癌症的认识说起。 国医人认为"癌邪"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其性属"阴",故发病缓慢;其毒俱险,故为害最速;周行于人体气血中,故不易祛除;深伏于五脏之内,故难于治疗……而"天福星"之配方妙用"辛散"之药的"阳"性,引寒邪导淤滞迫使癌毒运动、蓬散,借助苦降之药,攻逐五脏六腑之蓄毒,重用抗癌活性之药直接杀灭癌瘤使之失活,这样恶性肿瘤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瓜熟蒂落",通过人体汗孔、七窍、二便逐渐排出。此时,肿瘤消散、五脏平和、六腑安宁、疾病痊愈。 .癌性胸、腹水经过“祛癌逐水”治疗之后,可实现癌症中期转归,从而创造重新获得癌症康复的机会。 癌性胸、腹水是晚期癌症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大部分中晚期癌症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它的生产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严重的胸、腹水甚至可危及生命。此症属西医治疗之难点,一般利尿药物对此无效,频繁的外科治疗手段,如抽水、引流等(患者只有一时舒服感),往往使胸、腹水产生更快、更多;同时使机体丢失大量营养物质(如:蛋白等),患者日渐消瘦体重下降。而化疗及腔内注射更使衰竭的机体雪上加霜,恶心、呕吐、疼痛、发烧、白细胞下降使患者难以承受。所以常规的西医疗法往往导致患者一般状况更差,病情恶化,全身进一步衰竭。"福星祛癌逐水法"是天福星科研专题组经过多年大量临床实践而总结出的成功治疗癌性胸、腹水的一整套法则。它的精髓是"逐水必治癌,治癌当祛邪"。科研专题组认为,癌性胸、腹水属中医"肺积"、"悬饮"、"癖饮"等范畴。其病因为:癌症日久失治,正气大耗,肺脾肾三脏受损(上焦肺通调水液,中焦脾运化水谷,下焦肾分清泌浊),三焦不利,气道闭塞,水液停聚而发病。临床可分为六型,治则有六大法:六型:痰饮内停型、饮瘀互结型、痰热互结型、气郁痰阻型、肺脾两虚型、阴虚邪恶型。六法:利水兼顾抗癌、扶正兼顾祛邪、祛邪不忘行气、治法辛开苦降、重用动物药材、内服结合外用。它的问世,表明了癌性胸、腹水的治疗不再是难题,该项成果填补了中医药治疗癌性胸、腹水的空白。 、灵活配伍,发挥中药多层次、多靶点抗癌作用的优势 中药的化学实体是活性物质群,具有多靶点、多效性的特点,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改变肿瘤微环境。而肿瘤是多因素、多阶段形式的,药病相合,能抑制其发生、发展。尤其是能改变机体生癌环境、抗肿瘤复发、化痰软坚的中药,既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又可抑制肿瘤的生长,以达到“扶正而不恋邪”、“祛邪 而不伤正”的目的。扶正类中药与化疗药配合使用,可在扶助正气的同时,增强化疗药物抗癌效果,且有可能避免单纯化疗过程中的疗效“反跳”现象。 脑肿瘤对患者自身有哪方面的影响脑肿瘤其实是一种可拍的疾病,需要人们重视起来。脑肿瘤症状与体征的出现与肿瘤所在部位及病理性质有关。生长迅速或位于重要脑功能区及在脑室系统生长的肿瘤,常比生长缓慢或位于“沉默区”的肿瘤其症状和体征出现为早。一般症状主要有头痛、呕吐、视力障碍、头晕与眩晕、癫痫、复视等。脑肿瘤的症状因人而异。想准确的预计会出现的症状是不可能的,了解也许会出现什么症状和为什么会出现能帮助你更好的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症状。 肿瘤的影响 颅腔中的空间是有限的,任何不属于颅腔内组织的生长都能够改变脑的工作。这些改变有可能是暂时或是永久的。 肿瘤可以导致对脑组织的直接损害,由于肿瘤的生长造成了脑的移动,或挤压脑部。脑肿瘤的通常症状是头痛和(或)癫痫。伴随肿瘤生长,所出现症状通常与受影响的脑部位有关。因此,向医生询问肿瘤的部位很重要。 最常见的肿瘤部位以及相关影响如下: 额叶肿瘤 引起病人对周围环境兴趣的减退,情绪变化以及病人道德标准的改变。由于注意力的缺失导致病人解决问题困难。可能出现行为和人格的改变,也可能会有短期记忆 (对近期事情的记忆)减退。当病人的记忆力不能“记住”词语,想要用词或者书写来表达想法会变得困难。额叶也有计划并启动躯体运动顺序的作用。 顶叶肿瘤 引起躯体感觉的减退。躯体姿势和躯体部位的识别障碍。如果肿瘤位于优势半球(通常是左边),会出现身体左右难辨。顶叶也控制语言和计算功能。病人能阅读数字,但是对左右或者上下位置辨别觉丧失,使得进行加法,乘法运算或理解以并列的表格形式呈递的资料变得困难。同样,病人难以理解包含比喻或者借喻的句子。 颞叶肿瘤 在生长到一定的体积之前经常是“寂静”的。肿瘤会引起一种“似曾相识”的梦境状态。时间感受到影响。颞叶控制听觉和听觉理解能力。声音或是声源无法被识别。病人会对音乐和声音产生幻觉,或是声音在病人听起来比实际音量大或小。会有行为的改变。近期记忆也会有困难。 枕叶肿瘤 影响视觉以及辨认看到事物的能力。枕叶包含复杂的视神经连接,所以这个区域的肿瘤会引起许多形式的视力缺失。复视,单眼或双眼的半侧偏盲,或者仅是某一方向的偏盲。视幻觉会引起暂时的“梦境”状态。病人面部表情异常。 视神经瘤 会降低视力的精确度。肿瘤位于神经的位置决定了哪部分视野会缺损的。视交叉的肿瘤(视神经交叉的地方)能引起双眼视力的缺损。周围脑组织的受压会引起头痛和恶心。 小脑桥脑角肿瘤 (例如听神经瘤)引起第七和第八对脑神经的受压。会发生耳鸣或是一侧听力的缺失(常常用电话时发现)。头晕和一侧面瘫也很常见。 脑干肿瘤 经常引起呕吐和笨拙的步态。肿瘤会影响舌头的运动,导致吞咽和说话困难。会发生一侧听力缺失。通常眼动会引起头晕或者步态不稳。脑干还控制重要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和心跳。 下丘脑和垂体的肿瘤 会影响食欲。垂体还控制机体正常产生激素。该区域的肿瘤会影响垂体产生的激素量。激素的紊乱会引起水平衡紊乱,异常生长,睡眠失调以及情绪的改变。性发育障碍或早熟,或是性欲的改变。 丘脑肿瘤 引起一侧身体感觉的改变。可以注意到病人有目的性动作时的震颤。 后颅窝肿瘤 (如脉络丛,第四脑室以及小脑的肿瘤)会引起震颤或是笨拙不协调步态。神经刺激会引起头底部的疼痛。 身体的影响 一个人特性的一部分是如何向其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愿。当一个人的外表和给人的感觉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时,这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举止。 由于对每个人的影响不同,脑肿瘤和接下来的治疗会改变一个人的外表和他们继续那种积极的完整生活的能力。在这一时期,病人们需要“纵容”他们自己。 手术,放化疗期间的脱发通常会重新生长,但是需要几个月。男女患者都可以使用假发。一个引人注目的头巾或是一个顶帽子也是不错的选择。戴耳环是一种乐趣,并可以增加脸部的光彩。把你穿上后感觉最好的衣服找出来,把它们放到抽屉的上边。好的外表使人们感觉更好!这样可以帮助提升个人自信。 性的欲望会由于病人乏力,感到缺乏吸引力,或是害怕疼痛而减少。伴侣可以考虑暂时用非性爱的亲密接触如牵手,亲吻,或是拥抱代替性活动。找一些一起参加的活动并且找一些特殊的时间独处,也许会有帮助。 药物,治疗以及来往于治疗的途中也会引起病人疲劳乏力。继续承担起平日生活中的责任也许有困难。病人应该把精力集中于那些必须作的事情,可以叫来邻居或是朋友帮忙。制定好一天计划,为那些特殊的事情或是推不掉的杂事节省精力。 为你自己安排时间。培养一项爱好或是学一项新的技能。去美发沙龙或者去做美甲,去钓鱼,去图书馆或着书吧,多参加社会活动,在家周围找一处最漂亮地方并经常去逛逛。开始需求享受生活的方式…这周一次,下周两次! 对于照料者来说,应调动亲戚、朋友为病人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家庭环境可以增强病人的抗病能力,让家庭的温暖驱赶病人产生的失落感和孤独感。 分子生物学与传统医学的结合点可能有哪些分子生物学发展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随着科学不断向微观、宏观和人类自身的深入发展,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 比重越来越大,现己成为当前世界科学研究中的热门前沿,其中DNA双螺旋结构 的发现启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并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核心前沿和 成为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生命科学及其前沿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 间关系的科学。 分子生物学:(核心前沿) 前沿: 细胞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人脑功能的研究成为最难点 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揭示中医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 (分子水平) 二、分子生物学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生命现象千姿百态,但生命活动的本质高度一致一分子水平、DNA、密码, 在此基础上: 分子遗传学 分子免疫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病理学、血液学 分子内分泌学、心脏学 分子肿瘤学、流行病学 (一)分子生物学定义 核酸 广义上理解:在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 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 蛋白质 学科—结构分子学。 最终目标:研究生命现象包括细胞生长、分化、增殖、程序死亡遗传变异和遗传售息传递和细胞内信息传导的分子基础,以探讨基因型和表 型的相互关系,达到认识生命、改造生命、造福人类的目的—— 信息分子生物学。 核心技术:重组DNA(基因操作、分子克隆、基因克隆)。 通过任何方法在细胞外构建的DNA分子(或片段)插入载体系统(病毒或细菌)形成遗传物质的新组合,并使它们能转移进入宿主细胞内,它在天然宿主中原来并不存在,但它能在其中继续扩增。 通常重组DNA技术泛指分子生物学中与DNA水平研究有关的技术。 (二)分子生物学与生命的中心法则 细胞是生命机体构建的基本单位。 生命的特征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生命的基本特征: 遗传变异 新陈代谢 繁 殖 生物打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长发育 执行以中心法则核心的程序 适应环境 衰老凋亡 中心法则与有机体形成程序 中心法则记载着生物打分子信息传递路线,分子生物学精华全部概括,每条线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分子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症状、体征 传统医学:从有机表型认识疾病 病理 诊断 生理 分子医学:DNA——→ RNA —→蛋白质 基因型—→表型(反向遗学) 分子医学诊断与传统医学诊断物质基础上的区别 (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化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他是一门面貌全新的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当前国际、国内都把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并列在一个学术组织→生馋等分子车劫学学拿,这是现阶段最切合实际的组合,但两者在实验研究条件:专业词语、研究途径等诸多方面有明显差别。 传统生物化学与近代分子生物学比较 。内容 传统生物化学 现代分子生物学 1、研究对象 中小生物分子、糖、脂、Pr、核酸、维生素等 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核酸、Pr 2、研究方法 以化学分析技术为主 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遗传学、微生物、免疫学等技术相互渗透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重组DNA为核心,包括,基因克隆、测序、印迹杂交、PcR、表达调控等分子 生物学+计算机—→生物信息科学 3、研究内容 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代谢过程) 遗传、变异、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等生命特征的分子基础,遗传病与常,见病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核酸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4、研究途径 细胞、亚细胞水平,多从表型入手,以表型研究为主,很少涉及基因DNA研究 基因水平研究,从基因型入手探讨基因型与表型相互关系,以研究DNA为核心,结合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深入了解生命现象的分子基础及本质 (四)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没有遗传、变异不能积累。推动进化意义。 没有变异,遗传只是重复,失去进化材料。 医学分子遗传学:从DNA或基因水平研究遗传疾病的发病机制,揭示基因突 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建立基因水平的诊断和治疗,以求 根本治疗,消灭遗传疾病。 医学进入DNA水平研究后,各种生理、病理现象都能从基因水平找到答案,所有的疾病都与在因相关,如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等,如抗药基因、酗酒基因、肥胖基因、聪明基因、犯罪基因等等,各种生命现象、临床表现。 (五)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 1、酶/蛋白质工程:将游离的酶用于工业和医药学。 2、基因工程/核酸工程:应用重组DNA技术提高活性Pr生产,并利用基因 信息的传递——转基因达到基因治疗的作用。 三、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1953年在剑桥大学工作的Watson,JD和Crick,FHC提出的DNA双螺旋结 构学说,启动了分子生物学及重组DNA技术的发展。 1、分子生物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1944~1970年:DNA和遗传信息研究的认识阶段; ②1970~1975年:重组DNA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③1975~今:分子生物学渗透、应用、大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重大事件或里程碑(以★为标记),见附表:大事记年鉴。 附:大事记年鉴 .1917年:Karl Ereky提出基因概念 .1941年:一个基因一个酶(Pr) .1943年:青霉素发现(生物技术) .1944年:DNA是遗传物质基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51年:蛋白质空间结构,二级结构×螺旋 ★.1953年:Watson,Crick DNA双螺旋—→标志分子生物学诞生 蛋白质生物合成 F·Sanger人胰岛素序列分析 .1955年:A komberg:DNA聚合酶 ochoa:DNA连接酶 .1958年:N14、N15标记,证明DNA是半保留复制 .1959年:基因“乳糖操纵子”模型—→基因表达调控 ★·1961~1966:破译遗传密码 ★·1970:反转录酶:DNA RNA 限制性内切酶(DNA重组技术)分子生物学进入技术化时代 ★·1972年:合成tRNA基础 .1973年:基因克隆,单克隆抗体(我国86年才搞) .1975年:Southern,EM发明DNA印迹杂交技术,称为Southern印迹。 ·1976年:DNA测序 在反转录病毒中发现致癌基因 基因治疗:腺病毒,逆转录病毒,679例死亡,但只有39例公布 1977年:间隔基因,内含子,外显子 1980年:基因工程专例(科学与法律) 1981年:转基因技术 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盒 1982年:欧州上市重组DNA疫苗 1985年:干细胞(我国最近才搞)未分化细胞 ★1988年:PCR(DNA体外糖增,聚合酶链反应)应用最广的生物技术 ★1990年:欧州:癌基因转基因鼠申请专利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2005) 1991年:DNA芯片(DNA chip) 1994~1995年:22号染色体图谱 1996年:植物基因组计划 ★1997年:Dolly cloned多莉羊 1999年:22号染色体测序 2000年:测序初步完成:读出一一读懂 在生命学领域,许多学科的发展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医学,是研究的主流和关键所在。 2、生命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发现与成就 ①DNA 双螺旋结构 蒸汽机 ②重组DNA技术 相当于 计算机 工业化、信息化 ③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经济全球化 四、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 (一)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 1、微观分析性工作举例 22号染色体全序列分析 “Nature”1999.402、489~495 Lan Dunham et al. 已知:247 含679个基因 相关:150 预测:148 假基因:134个 另3%在连接部——裂隙,50~150Kp,未测定 2、分子综合性工作举例 蛋白组学(Proteomics)双向电泳: 将肿瘤cell均浆与正常细胞均浆对比: (二)多样化和一致性(理论研究) 1、化学组成、结构组成:趋于共同的语言描述,尤其对中医而言。 2、遗传信息传递:DNA——RNA——Pr 3、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5、基因表达调控 (三)发育和进化:分子系统DNA同源序列发育树,对达尔文进化论疑。 (四)脑功能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最后要搞清楚的就是脑功能了。 (五)生物与环境:健康与疾病,生物信息传递:意念?气功? 物质世界 精神世界:分子水平或更高水平的物质?如临终前“天堂感受”的生理机制。 五、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分子生物学与基础医学 1、从整体器官水平—→分子水平 (从现象II——→本质) 2、新的边缘学科:分子学科如分子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免疫学…… 3、传统按“形态”和“机能”来进行基础医学学科划分界限已日趋模糊。 4、改变从表型入手的传统研究方法,从基因入手,基因型—→表型 (二)分子生物学与临床医学 1.遗传性疾病:将正常外源基因导入动物体靶细胞内,用来弥补缺陷基因,以达到治疗遗传病的目的,相反,将显性疾病基因导入动物体或敲除某正常基因,使其发生临床症状,制造动物模型。 2、肿瘤学应用:到1990年,已发现癌基因100个左右,抑癌基因10,个左右 3、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相关基因,HRG 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 抑制肿瘤 心肌生长相关基因hhLIM 促心肌肥大 抑制肿瘤 因此心脏不发生肿瘤 (三)分子生物学与制药 1、“动物生物反应器”:将在医学领域有价值的生物活性蛋白基因导入家禽、家畜受精卵中,收获转基因动物体液、血、乳、尿、腹水中的基因产物,可获得有价值的生物活性蛋白。 2、中药材鉴定:中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是鉴定中草药质量的唯一标准,药物 有效成份含量低与基因表达水平密切相关,把生药中残存基因特定区PCR,检测碱基序列差异,建立中药材基因表达数据库,为生药有效成份鉴定及药用动植物种内或种间变异分类提供平台。 3、改良中药品质,提高药品质量: 应用植物cell培养技术进行洋地黄、三尖杉细胞培养及冬虫夏草菌丝体培养。筛选出高产细胞并获稳定表达。 4、中药复方药物作用机理研究: 用生物芯片技术,分析复方制剂的多靶点用,创立中药复方有效成份谱。 一种药用植物不同部位多种有效成份分析。 一味药, 一个靶点 多个靶点 复方 一个靶点 多个靶点 (四)分子生物学与中医基础临床 1、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阴阳失调,百病由生”、“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是:cAMP(交感神经)/cGMP(付交感神经)在生物能调节中恰好相反的分子生物学效应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平衡失调对肿瘤发生的重要作用,与中医阴阳理论相一致。 2、肾本质研究(RNA的PCR):肾为先天之本,肾主生长发育,肾主生殖,肾生髓,用Rt——PCR技术发现肾阳虚证和下丘脑室旁核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的mRNA表达受抑,从而将肾阳虚证定位在下丘脑。(下丘脑——垂体——性腺——胸腺轴HPGT轴)肾 必然的本质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观察“恐伤肾”的母鼠生殖率下降,子鼠弱,取“恐伤肾”模型子鼠胸腺核酸含量,RNA、DNA量均下降,发现阳虚动物骨髓细胞DNA合成率下降,认为中医肾主骨藏精生髓理论与促核酸蛋白质代谢有关。 3、血瘀理论 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抑制血管壁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基因表达,并可使血管壁原癌基因c-myc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证明活血化瘀药能在细胞和基因水平发挥干预作用。 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程序图 注:RT—逆转录 PE—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反应 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 RT—PCR:RNA的链式聚合酶反应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蓝色经济”加速崛起,机遇应当如何把握?近年,海洋经济
弈棋讲究谋定而后动,步子有先后,选子与时机缺一不可,这
编者语:2020年9月高层领导正式提出中国的碳目标时间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
新冠肺炎疫情反覆,近日急速以雙位數回升,政務司司長張建
图源网络2500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言:谁控制